新闻中心

EEPW首页>消费电子>市场分析> 谁是“碾死”PC厂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谁是“碾死”PC厂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 谁是碾死PC厂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 时间:2015-10-12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收藏
编者按:传统PC业务只懂得堆硬件,而不在外观设计和技术创新上寻求突破,而对于PC消费群体而言,“吃饱的问题”已经解决,如今人们要追求“吃好”,于是苹果MAC系列是PC中唯一保持连续增长并且还在赚钱的公司,现在微软的加入,也能让传统PC长点心。

  在继续这篇评论之前,我们要先诠释一下“传统PC厂商”的定义——联想(Lenovo)、宏碁(Acer)、华硕(ASUS)、惠普(HP)以及戴尔(Dell)等都算传统PC厂商,不过这些企业业务繁多,PC只是其中一个。如果我们假定“PC厂商将要死去”,则更多地指其PC业务,而非整个公司……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281167.htm

  本周,举行了产品发布会,一口气推出包括Lumia 950、Lumia 950XL、Band 2(智能手环)、Surface Pro 4以及Surface Book在内的多款硬件产品。其中,Surface Book(对于而言)是全新分类,其设计的精美随后也被众多网友夸赞为“狠狠打了不思进取的OEM厂商的脸”。

  于是,就着这款横空出世的创新型“终极本”(的官方用词:The Ultimate Laptop‎),小编今天再来谈谈老掉牙的“PC厂商是否正在消亡”的问题——如果说,传统PC厂商真的越亏越惨,路越走越窄,那么,最终促成这些企业(不一定是全部,或者只是其中几家)决定放弃PC业务的导火索会是什么?微软Surface Book终极本很可能就是答案。

  为了避免造成网友总认为我们“黑”微软的误会,小编这次将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述观点。正,即以微软的角度看问题;反,即站在OEM厂商来评估Surface Book终极本的市场意义。

  微软看不下去了

  这是大多数网友支持的一种观点,也很可能是微软设计Surface Book终极本的初衷——给行业立标杆。微软内部当然不会用“看不下去”这样的字眼来评价OEM合作商们,但是对于如何做好企业级产品,怎么来开辟企业市场,微软是有自己的理解的,而且这也正是该公司的优势所在。

  在小编看来,Surface Book终极本的设计灵感应该是源自Surface Pro系列的成功,尤其是Surface Pro 3在企业市场上受到的欢迎——这显然让微软意识到“较高的售价并非是一个问题”。

  这其实也一直是传统PC笔记本电脑的痛点——总以低价抢市场,稍微好一点的做工、好一点的设计,要想卖出苹果Macbook Pro的价格,那几乎就等同于“自取灭亡”(标榜游戏笔记本电脑的除外)。于是,偷工减料(万年塑料壳)、外包产品设计(导致所有笔记本电脑几乎千篇一律的丑)、不肯花心思做精品(苹果Macbook Air最初的弧形边设计是经过多少个模型才最终确定那个角度的?)……等等,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消费者固然地认为PC是普遍“没有灵魂的”设备,是除了“堆硬件”外,别无创新的东西。

  终于,微软看不下去了,微软要用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来证明:其实PC笔记本电脑是完全可以“美”过Mac系列的!(这里的“美”可以被理解为工艺设计的领先、架构理念的领先、性能价格的匹敌等。)

  Surface Book的先进之处

  硬件的具体配置小编就不再复述了,所谓“后来者居上”,谁都可能在明年拿出一款硬件配置超越今天Surface Book的同类产品来,所以“拼硬件”没意义,这里重点谈的是架构设计的先进性。

  架构设计指的是CPU和GPU的分离式设计,即:CPU安放在显示屏部分的电路板上,GPU则嵌入在键盘部分的电路板上。这样的设计使得Surface Book可以像Surface Pro一样,在拆卸掉键盘时当作一款平板电脑来使用,而在接上键盘时,分离的GPU还可提供额外显示性能。

  相比之下,华硕Transformer系列、戴尔Latitude系列、惠普Pro X2系列、联想ThinkPad Helix系列,甚至苹果iPad Pro或者Macbook Pro系列,都显得落伍了——平板是平板,键盘也还是键盘。

  (工艺设计部分的比较就省略了,譬如铰链的引入是好是坏,屏幕与键盘之间存在间隙是难看是艺术?这些都是比较主观的感受,因人而异,所以小编就不多说了。)

  Surface Book的出现补足了整个Surface产品线

  我们都知道,Surface Book的定位不低,起始售价为1499美元。而此前已可以被当作超极本来使用的Surface Pro,在配置键盘保护壳后,售价约为1000美元(Pro 3如今降价100,最低可799美元购得,键盘为129美元)。再加上入门级的早已改用X86处理器的Surface 3,微软Surface系列可谓已经覆盖了从500美元到3000美元(顶配Surface Book)的,其实也就是对应了从主流到高端的全部PC笔记本电脑市场。

  对于一家以提供IT解决方案服务为核心业务的公司,微软把终端设备做到最完善、最全面,也就不会担心客户在考虑选择“Powered by Microsoft”时会有所疑虑——作为企业客户,你不会希望在选择一家公司为你提供整套IT解决方案时,中间再参杂第三方的硬件设备,除非该第三方公司是与解决方案提供商达成战略合作的,譬如IBM和苹果的合作,否则设备出现兼容性问题或者寻求技术支持时会很麻烦。

  尽管微软与惠普、戴尔等都有合作,但后两家公司产品发展并不均衡,且各自又有各自的小算盘,与其等待他们的配合,不如自己把产品做全了,标杆立好了,以便于更好地打包销售整套的移动办公解决方案。

  微软立标杆的期望是美好的,但OEM厂商不一定理解

  也许标杆立好了,微软最终还是会回头照顾一下“猪一般的队友”的,譬如开放Surface的认证标准(上次《易评》谈微软时提到过),让戴尔和惠普等追随微软多年的好兄弟也可以向企业客户出售自己生产的硬件设备。

  但是,这里面牵涉到“信任”的问题,更牵涉到OEM厂商们有没有机会“活”到那一天的问题。

  微软最初拿出第一代Surface RT和Surface Pro时,宏碁(Acer)董事长王振堂就曾抱怨过:大哥,您卖我们系统,我们帮您打市场;可您现在却自己卖硬件抢兄弟的市场,这不合适吧……

  三年过去了,微软不仅没有安抚过去冲在最前线的宏碁,反倒是把Surface生意越做越好,甚至让戴尔和惠普都开始给自己卖设备了(微软和戴尔、惠普签署合作,后者如今开始向自己的客户提供基于Surface的解决方案)。

  反观宏碁,该公司2009年全球PC出货量排名第二,2012年时跌至第四,2015年时再跌至第五(IDC数据)……昨天刚刚出炉的Gartner的最新PC出货量数据,更指出除了苹果和戴尔,全球传统PC厂商无一实现同比增长,而其中绝大多数厂商更是已经连续好几年呈现PC出货量的暴跌。

  考虑到苹果独立独行的模式为该公司实现了盈利,小编相信微软Surface部门如果肯公布财收,应该也是盈利的,尽管量不会很大。于是这就导致了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微软到底是要拯救PC产业,还是只拯救Windows自己?

  有人会说拯救了Windows,就是拯救了传统PC产业——这可不一定。PC市场整体下滑的趋势目前看不可逆。但如果将该市场细分,商务笔记本、游戏笔记本仍属赚钱领域。微软用Surface打入前者,戴尔、惠普,尤其是联想是最直接受害人。在其它PC业务尚未稳企之前,几乎唯一赚钱(可用以抵消其他亏损)的市场也被意外挤压,戴尔、惠普这两家本来就多次传出要放弃PC业务的公司,恐怕最后就真的会放弃了——改为帮微软卖Surface又省成本、又不影响提供整体IT解决方案的业务。当然,小编这里只是假设,没有“好与不好”的观点,OEM全面退出也许是有利市场的,但大规模裁员也肯定会对某些人影响重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微软Surface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