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汽车电子>学习方法与实践> 雷达技术增添汽车「视觉」生命力

雷达技术增添汽车「视觉」生命力

——
作者:罗清岳 时间:2007-12-28 来源:DIGITIMES 收藏
前言:

自汽车发明问世,每年在全球道路上因汽车意外已造成上千万人受伤,严重的是丧失宝贵生命,全球各地的政府、机构、学术单位无不尽心研发主动性预防意外科技,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创新的车用电子技术,降低车祸事故发生机率。

车辆侦测系统的主要工作,就是必须在能见度降低时,协助驾驶者辨识前、后方,甚至是左右两侧,约20~200公尺周边行车状况,用以技术建立的驾驶辅助系统,辨识的道路其它汽车与障碍物,降低道路事故风险。

谈到车辆侦测基本原理,就像镜子反射一样,利用搭载于车辆上的雷达系统送出射频电磁波,一旦前方有车辆或其它障碍物时,射频电磁波便会被反射回来,再经由雷达芯片接收这些反射讯号,经由计算便可获得障碍物与行车间的距离,若驾驶者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措施(如转向或煞车动作),雷达系统便会发出警示声响告知驾驶注意路况,甚至主动介入操控适时减速反应;若不幸发生碰撞时,系统也会传递紧急讯息至头枕、安全带、煞车系统及安全气囊等主/被动安全机制,协助舒缓冲击时所造成的伤害。



△图说:当前后车辆之间车距太近时,汽车雷达侦测控制系统便会发生警示声响提醒驾驶者,或者自动降低引擎动能,例如:降低转速或者启动煞车,确保行车安全。(www.Honda.com)

雷达系统也会有盲点

目前来说,运用在汽车上的微波雷达所使用的频率,主要是以23到24、60到61、76至77GHz等几个频段,其波长归属于毫米级,一般又称之为毫米波雷达。不过,由于车用雷达是应用在上述的这些特殊频段上,而微波辐射能量若散发在大气中容易产生较大的衰减性,使得雷达讯号传递限制只能在较短范围内,若应用在中、长距离范围时,雷达侦测准确性易产生较大误差。

其次,由于汽车属于移动快速物体,若驾驶者将汽车行驶在复杂环境中,如:转弯、转换路线、上下坡,甚至是架设于道路两旁的标志物、路树,以及各式各样的恶劣环境天候等,使得雷达对主要侦测的目标物辨识率降低,容易增加误报率。

最后,就是成本问题;一般来说,在生产制造车用雷达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是以砷化镓(GaAs)为主,虽然近年来的市场价格略有下降,但就整体成本来看,目前汽车雷达系统市场,售价仍超过2,000美元,零件单价居高不下,对商业应用端来说,还是过于昂贵。若要让雷达侦测系统普及应用在大多数的汽车中,前述问题还需要一一克服。



视觉是未来汽车的新趋势

利用雷达芯片是可以改变现况的,未来的雷达芯片设计必须让汽车在多变的移动环境中,如:浓雾、大雨及大雪纷飞的天气环境下还具备有「视觉」效果。这是许多关注车辆安全专家所一致认同的,预期在 2010年后,汽车厂商便会将中、长程的雷达侦测系统,将大幅进入中、高阶汽车市场中。

在新材料与新工艺工艺方面,目前部份半导体厂商采用新式的硅锗 (SiGe)工艺技术CMOS材料,应用在生产毫米波雷达侦测系统核心技术─射频芯片上,除大幅压低20%车用雷达射频模块系统制作成本外,也将雷达侦测模块尺寸缩小25%,不但价格更为低廉、且性能较以往设计更高,使车用雷达普及化过程中,变得更为容易。

另外,单晶微波集成电路(MMIC)技术也是改变的重点,应用在车辆雷达侦测系统技术上,主要能够让讯号的收发模块,所使用的主动与被动组件都能整合在同一块基板上,并达到实用化阶段,一方面可提升收发模块的技术性能,提升产品的一致性,不论是缩小尺寸或是重量要求,都可符合汽车产业需求;这对汽车厂或车用雷达厂商,甚至汽车驾驶者来说,都是可喜的好消息。



汽车安全科技不能只是少数人独享

将雷达系统应用汽车上,因为雷达系统本身的成本需要考虑,所以在初期仅适用于少数高阶汽车上。但是汽车安全的定义绝非如此,真正的汽车安全,还是要让车用雷达的先进汽车安全控制系统普及到一般的汽车中,市场才前景可言。虽然部份驾驶者会认为,车用雷达顶多只是多了一项「提醒」、「预警」潜在行车危险的道具,但大部分汽车工程师却持不同想法,认为若能妥善应用车用雷达系统,应该会是让行车更感安全的科技设备。

电磁炉相关文章:电磁炉原理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