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电源与新能源>业界动态> 光伏电池生死战

光伏电池生死战

作者: 时间:2009-03-2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收藏

  这两天,国内最大的电站工程——甘肃敦煌10兆瓦发电场项目正在招标,为了夺得最终的胜利,有电力公司和(亦称“电池”)供应商竟联合报出0.69元/千瓦时的超低价。而去年底,太阳能发电的保本价需在3元/千瓦时以上。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92735.htm

  出现这样戏剧性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原材料价格断崖式跳水,大大降低电池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目前太阳能产业十分不景气,国内太阳能公司急需获得订单生存下去。

  订单锐减

  一个完整的供应体系,包括、硅片、电池、组件、电站(或系统)多个环节。

  短短半年,太阳能电池行业就经历了订单突然匮乏、和电池价格放量暴跌的剧烈变动。

  前几年,每到3月份,国内太阳能电池厂全年60%到70%的订单都会基本签完,但自从去年10月以来,每个月都很不理想,今年3月时,订单仍无起色。

  “现在最严重的现象是,欧洲的太阳能电站订单履约情况不佳,下单量也稀少。”一家著名的光伏电池上市公司董事长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最近,他每天晚上都会与客户讨论好几个小时,直到深夜。他坦言:“如果整个海外市场在两年内不能回稳,国内的太阳能企业可能会死掉一大片。”

  施正荣所在的尚德电力(STP.NYSE)不存在订单不足的问题。这家主要生产太阳能电池和电池组件的全球第三大电池厂,手握700多兆瓦的合同。但作为尚德电力的当家人,施正荣对未来的行业方向也不能说胸有成竹,“企业的现有订单,应该说要落了地才算数。”言语间能让人感受到他复杂的心情。

  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银行融资暂停,欧洲一些光伏电站项目戛然而止。

  银行贷款是太阳能项目的命根子。正常情况下,一个光伏电站需向银行融90%至95%的资金,余下部分为私人或企业出钱。

  “企业如今就是出到两成,银行也很难给出另外80%的钱。”一家位于江苏常州的电池公司的国际营销部经理对本报记者说,现在也并非完全没有订单,“一些银行对客户的审核非常严格,所以海外新电站建设进展得非常缓慢。”

  客户的资金链断裂后,迅速传导至下游电池和组件生产商。

  一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太阳能企业的副总经理张先生告诉本报,2007年时,欧洲客户与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的交易方式非常简单,先付30%左右的定金,等中国方面发货之后,把所有货款很快打过来。2007年之后,欧洲公司一般会委托银行开一个信用证给电池组件厂,后者收到信用证后,再向国外发货。

  “现在,银行要么不开这种信用证,或者是我们这边发了货,可能3到6个月才能拿到信用证去兑付。体现在财务报表上的,便是厂商大量猛增的应收账款。”张先生焦虑地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