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业界动态 > AMD在CPU领域的四十年:从跟随到领跑

AMD在CPU领域的四十年:从跟随到领跑

作者:时间:2009-05-08来源:中关村在线收藏

  在CPU领域,一直以来Intel都扮演着统治者角色,而一直生存在Intel的阴影之下。当今的经历了40年的风雨之后,虽然在份额和营业额上仍无法与英特尔相提并论,但是由于其一直崇尚自主创新,让已经从一名跟随者变成了领跑者。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94165.htm

  技术跟随变为技术领导

  1969年5月1日,AMD公司以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正式成立。第一款具有历史意义的产品是AMD286,该产品兼容了Intel80286的产品,也就是这款兼容intel的CPU提供了更高的频率20MHZ,而Intel80286只有12.5MHZ,而且AMD作为后来着,当然在价格上也更为经济,这种价格策略也一直延续到20年后的今天。

  由于intel在芯片领域的一统天下,AMD只能销售兼容intel的产品,这包括之后的386、486,直到1996年AMD推出了第一款自主研发的,没有intel阴影的K5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最新的RISC(简单指令系统计算机)技术,完全取代了intel的X86处理器一直使用的CISC复杂指令集设计。虽然K5并不完美,但是这毕竟是对AMD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款CPU,也体现了AMD的创新精神。

  在成功推出K5之后,AMD又推出了K6以及真正的杀手级产品K7。K7后来更名为Athlon。这颗处理器摆脱了先前型号的缺点并终于拥有名符其实的FPU-事实上还优于Intel的FPU。而且从K7开始AMD显露出其技术创新的优势,AMD是第一家发布与销售1GHz主频处理器的厂商(Athlon),比Intel的1GHzPentiumIII早了两天。

  而在后续基于K8架构的AMD双核处理器产品中,AMD率先实现了HyperTransport前端总线技术,并被应用在后续的K10和后续的65纳米巴塞罗那、45纳米上海四核处理器中,真正的实现了技术上的超越。

  品牌策略应势而变

  四十年来,AMD将“客户为本推动创新”作为企业行为准则,他们不仅仅通过创新实现了技术上的超越,而且一直以来以更为经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CPU,这大大加速了计算机的普及,同时也打破了CPU行业的垄断高价。

  而随着全球IT产业进入一个分工更为细致的时代,AMD的品牌策略也顺势而变。在看到CPU和GPU融合趋势的时候,2006年收购了ATI图形处理器芯片公司,AMD便试图转型成一家为主流产品提供芯片的公司,并致力于打造一个融合的平台。

  在新CEO德克·梅耶的带领下,AMD实施了巨大的变革,可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分拆制造厂,与阿联酋的先进技术投资公司联合成立一家半导体公司负责芯片制造,并获得了21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第二把火:领先英特尔推出磐石之心面对经济危机,无论是英特尔还是45纳米四核心皓龙处理器,代号为“上海”,并获得惠普、戴尔、SUN等各大服务器OEM企业的支持;第三把火:宣布中文战略“融聚未来”,体现了AMD2009年AMD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而“融聚未来”这个品牌战略是完全符合当今IT产业发展趋势的。随着分工细化时代的到来,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控制和运作整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将工厂分拆外包,潜心研发技术,这是AMD实现技术领先,节省成本的关键所在。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AMD已经从一家技术跟随着转变为技术领导者,不仅仅在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在品牌和市场策略方面也顺应时代发展,笔者也相信不用多久AMD占据CPU市场30%份额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关键词: AMD Nehalem 服务器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