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电源与新能源>业界动态> 新能源产业有望成经济新增长点

新能源产业有望成经济新增长点

作者: 时间:2009-07-06 来源: 收藏

二、国内能源战略转型势在必行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95931.htm

如上所述,世界各国政府在逐步取代传统能源上已基本达成共识,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在此背景下,我国也应尽快实现能源战略转型,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1、能源结构亟需优化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在我国的能源供需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的地位一直举足轻重,而代表未来能源发展方向的风能、却处于从属、补充的地位。如表一所示,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虽然在“十五”期间有所回落,但是自2005年以来又小幅增长,徘徊在70%附近。

化石能源供应刚性特征和对环境的污染特点,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能源供应和环境容量的制约瓶颈。为此,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丰富、清洁的新能源是实现能源、经济及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能源供需形势的相对缓和为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见表一)

2、降低国际石油依赖,保证能源安全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2008年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呈现出“先热后冷”的特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进口原油1.79亿吨,同比增加9.6%。国内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达到49.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外依存度逼近50%,进口成本大幅攀升则为国内能源安全敲响了警钟。

能源安全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和国民经济安全,石油安全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应高度重视石油安全与新能源发展。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根源是国内日益尖锐的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产生的冲击。中国应对石油安全挑战,应借鉴美国新的能源战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化石燃料特别是进口石油的依赖,同时重视新能源开发,增加投资,鼓励新能源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力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

3、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

2008年,中国的单位GDP 能耗比上年下降了4.59%,单位GDP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4.42% 和5.95%。当年共关停小火电机组1669万千瓦,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1300万千瓦的目标,落后的电解铝、炼钢、造纸产能的淘汰工作也进展顺利。

不过,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型化格局仍在强化。与2005年相比,2008年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47.7%上升到48.6%。从工业内部结构看, 高耗能工业的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还下降了2.1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大技术进步和强化能源管理,能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但实现的成果却被工业结构重型化抵消。因此, 我国的环境压力还在继续加大。

国际方面,随着《京都议定书》实施到第三阶段,我国将面临明确的减排压力和要求。未来如果新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将有效降低减排负担。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