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汽车电子>市场分析> 实力还是“作”?小米米斯拉与乐视超级汽车可行性分析

实力还是“作”?小米米斯拉与乐视超级汽车可行性分析

作者: 时间:2014-12-22 来源:OFweek 电子工程网 收藏

  商业难题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267126.htm

试图以汽车作为平台入口,以垂直整合的生态系统重新定义汽车,体现的是“硬件即入口”的商业逻辑。对智能汽车的布局,包括LeUI Auto操作系统+内容+汽车终端+内置第三方应用商店LeTV Store,这与乐视之前做盒子、电视,以及未来做手机的思路一脉相通。

  在这个“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模型中,产生了“硬件收入、内容付费、应用分成、广告收入”四种盈利模式。汽车与电视的共同点是换代周期长,采用低价硬件占领市场、通过附加服务来盈利的模式从消费周期上看是成立的。但这个在电视上尚未完全走通的模式,移植到汽车领域来,难度则大得多。

  首先从硬件收入来看。有数据显示,一台6999元的60寸乐视TV销量超过200万台才能实现正常盈利,现在我们尚无法预知乐视汽车的价格区间,但以“智能电动车”的高门槛,不说对标Tesla,瞄准的至少是35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

  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在这个市场,汽车销售的压力丝毫不逊于手机和电视,不同于后者基本上都是本土品牌间的竞争,进口及合资品牌在高端汽车市场拥有强大的话语权,自主品牌至今无一成功案例。我们假定乐视能突出重围,那么需要多长时间和多大的销量才能将前期亏损抚平?要知道,Tesla今日的暂时成功是用十年的亏损和投入换来的,而且Tesla一年的全球销量也不过是5万辆而已,还不如雪佛兰品牌在中国一个月的销量。

  再说内容。通过优质和独家的视频内容获取收入在电视端可能不成问题,这是乐视的强项。乐视之所以发力盒子、电视、手机、故事光机、汽车等硬件终端,就是为了让视频内容拥有更多的载体。但由于视频不是车上的刚需,想要用户付费目前看来仍是一个伪命题。更加现实的情况是,用户可以在车上用乐视会员Id登陆,同步收看在其它终端订购的内容,新的收费场景很难产生。

  应用分成。这是不少车企所寄予希望的商业模式。福特在2013年CES上宣布将开放其AppLink应用程序接口,让所有手机软件开发者都将能为福特开发应用程序,福特不收取任何费用,随后Applink在6月底登陆中国。但一年半过去,Applink的应用并没有出现我们期待的那种繁荣景象,一方面与车厂严格的风控体系有关,另一方面也缺乏对车载应用需求的挖掘。还有更多车企希望直接把应用商店内嵌到车机里,但目前均无明确时间计划表。

  就乐视而言,应用分成模式是其从内容向服务延伸的一种方试,但是如果提供的app还是手机app的移植,就难言良好的用户体验。还有一点需要考量的是偏娱乐、信息类的移动应用在车上究竟有多大的价值空间?如果与安防相关,又面临技术门槛较高,收费难的问题。连福特、通用这么大的体量,都很难吸引到足够的应用开发者,乐视又谈何“应用分成”?

  广告收入或许是这几种商业模式中最具操作性的赢利方式。根据乐视网2013年财报显示,广告收入占营业收入的35%,同比增长100.06%,表现最为突出。虽然模式成熟,但在汽车用户量没有做起来之前,说服广告商买账也是一大挑战。

  总之,汽车产业链比手机和电视要复杂得多,如果乐视如果不能搞定产业链设计研发、原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配送、批发零售、售后等基础问题,嫁接于此的互联网生态和商业模式就更加无法成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小米米斯拉乐视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