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消费电子>专题> 赵樊庆:智能电视开始倾向IT化

赵樊庆:智能电视开始倾向IT化

——
作者: 时间:2011-12-23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收藏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由中国电子工业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简称CSIP)和济南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促进大会暨第六届“”颁奖典礼于12月16日在济南隆重召开。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27358.htm

  以下是记者对于TCL集团工业研究院项目管理经理赵樊庆的采访实录:

  记者:以前讲电视是面板这一类,现在随着电视往智能方向发展,芯片是不是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赵樊庆: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记者:大概占到整机的多少?

  赵樊庆:这个我还不不是很确定,我现在在的地方是研究院,侧重于前期的技术研究,当把我们把这个技术传给方案做的基本趋于成熟的时候,这个就会转到产业部门做产业化。至于成本比例关系,他们要比我们清楚。

  记者:我听到了您的演讲,您说到现在的芯片厂家生产出来的产品还不是完全适用于现在中国的需要。

  赵樊庆:我说的不仅仅是中国的。

  记者:整个的趋势是这样的?

  赵樊庆:对。

  记者:中国的需要什么样的芯片才能满足这样的产品?

  赵樊庆:首先处理能力要高,有一定的内存、高速的处理速度,另外要有2D、3D图像的处理。同时在中国的电视市场上来讲,它必须支持数字电视。这个就是传统的单芯片还是1+1的概念。单芯片是指所有的功能都在一颗芯片里完成。这种状况下,是彩电企业最欢迎的,因为这种性价比最高,我们能够比较好地控制成。如果不具备在数字电视的处理能力,就会变成1+1的处理方案,1+1就是一块是处理数字电视,一块是处理智能应用。这种肯定比单芯片的费用要高,我们很希望现在能有符合这种应用需求的单芯片。

  记者:谈到单芯片,所有的整机方案都是自己做还是外包参与这种研发?

  赵樊庆:在上都是我们自己做。

  记者:现在我们一直在推,在你们的产品里,有没有用到一些国产芯片或者未来有计划采购国产芯片?

  赵樊庆:肯定是有,我在的研究院的地方产业化是用的哪一块,哪一个部分用的国产芯片我不是特别确定。从我们现在所做的智能电视的角度讲,智能电视是国产集成电路的智能家电很好的时机。确实没有很合适的芯片给厂家用,恰好这个时候芯片厂家跟整机厂家结合,双方拿出各自的优势设计出适合中国的智能芯片,这个机会会很好,这种合作方式也是可行的,将来的前景也不用说了。我们作为整机企业现在已经意识到芯片无疑是很重要的,剩下的就是系统方面。系统方面我们已经有意识到并且付诸行动。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能够把芯片也集合进来,将来中国的智能电视产业跟以往相比会发生一个本质性的变化。

  记者:现在有没有一些计划已经开始跟国内芯片商接触?

  赵樊庆:国内的企业有一家在跟我们合作,合作得不错,我们的产品已经上市。

  记者:用了的产品,市场上已经有了?

  赵樊庆:对,已经有了。

  记者:像刚刚您说的现在电视的开发中,整机企业和芯片企业共同开发的留给整机企业的相对于以前来说创新的空间更大了。以前的概念是整机厂商是组装企业,现阶段来讲,整机企业创新的空间以及可以创新出来的东西是什么?

  赵樊庆:几方面。现在的智能电视(不包括互联网电视,当然互联网也比较智能,跟现在的智能比还是有一定的持久)可以看到很多的显示界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D的效果非常明显。再有包括人力交互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也包括各种应用。在这些方面其实都是我们的创新,这都不是方案商给我们的。当然有一些是通过集成的方式来实现,但是这个都不是哪一家做到的,都是由我们的产业企业来做。我们创新的空间跟以往比那确实大了不少。而且现在的这种智能电视跟以前的比有点儿更倾向于IT化了。手机包括电脑更新的程序和补丁功能会得到扩展,现在的智能电视也会这样走,通过定期程序的升级之类的,会不断地提升它的功能以及各种各样的应用。这些都是整机企业可以做的。

  跟芯片企业合作开发的过程中,以往是芯片企业给我们拿来一套方案,在这个基础上弄一弄,很多地方对我们不开放。现在来讲,这样的趋势也在发生变化,因为有些时候它不开放是不可行的。我们跟传统的开发模式上比的话,他们处于一定的主导地位,我们在智能电视方面位置发生了变化。

  记者:谈起智能电视,普通消费者是比较关注的。以前讲国际上的品牌优势比较明显,现在随着技术的成熟,国产的产品跟国际上的品牌还有差距吗?差距在哪里?

  赵樊庆:我个人觉得差距不大。如果从外观以及产品定位从某些型号上看我们有差距,但这只是一个外表。本质上来讲,可以说在智能电视方面不能说我们有多先进,但是我们不落后。谷歌TV、苹果TV在中国来用,至少在现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国外的收视环境和条件跟国内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市场上,我们的智能电视是绝对不落后的,现在在市场上也可以看出显示界面、使用感受我们的产品都很不错。

  记者:为什么价格还是相差那么一大截?从核心技术上没有太大差别的话,就是一个品牌价值在里面?

  赵樊庆: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为什么进口车比合资车要贵,合资车为什么比国产车要贵。

  记者:因为您是负责技术研发的,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今后的智能家电体现的差异化会在哪里?或者说往后发展会看到云电视等,再往下发展会是怎样的概念?您肯定有一张规划图吧?

  赵樊庆:我们叫智能化,通俗地说是IT化。以前的电视用多少年就一直这么用着,坏了就坏了,在以后这种东西就不会用了多少年还是老样子,通过不断的软件升级,通过外围的部件升级,可以使它的使用感受跟上时代,这种电视的发展是一个趋势。包括现在的云以及新的方式方法,也都等于拓展了。把电视的应用范围和应用空间都实现了扩展。

  记者:现在电视的功能越来越多,就像手机一样除了打电话还可以做很多别的事。电视除了当电视看当显示器,TCL这一块有没有建一个电视的商店?

  赵樊庆:有。我们提供的应用种类很多,我还没注意分类,反正有很多。4-8月底总共五个月的时间,我们组织了开发者大赛,在那个上面搜集到的作品里,当时挑了60多件作品上线,在那个开发大赛里,还在继续运营的有50多件产品。还有通过我们自己寻找、自己开发的,还有通过跟第三方结合的,我们的应用程序商店里种类非常多。

  记者:有没有开放的接口以及第三方直接嵌入他们的应用?

  赵樊庆:在开发者应用大赛里我们就提供了这样的接口,我们跟长虹、海信做TV-OS,这个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这种APP接口标准定得统一了。将来不再会出现TCL的某一个东西或者某一个功能到了长虹的电视上用不了,这样的话,对整个彩电行业的发展包括对普通的消费者来讲,会得到很大的实惠。

  记者:这个商店是TCL、长虹各自建各自的?

  赵樊庆:现在是各自建各自的,未来会有一个公共的。包括各自建各自的也无所谓,只要里面的东西能够互相使用就可以了。

  记者:可以切换不同的商店?可以切换TCL也可以切换长虹?

  赵樊庆:对,只要大家的接口标准是统一的就可以。

  记者:现在不统一,是吗?

  赵樊庆:现在没有全部统一。我们的TVOS还没有发布,发布了以后在这个机器上面就可以做一个统一。

  记者:这个大概什么时候发布?

  赵樊庆:预计明年3月份发布。

  记者:谁在主导?

  赵樊庆:TCL在这里面的工作量多一些,我们对系统级的开发投入的时间比较长,积累的技术力量多一些。从整个智能电视都算上去的话,TCL大概有300多人做智能电视的开发和产品的设计。

  记者:未来电视营收的重点从电视转移到商店上来?

  赵樊庆:这个我就不是很清楚,现在的应用程序都是免费的。但这个应用程序商店里面确实有不少的商机,将来就是看运营商怎么样探讨出一条成功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现在是有了,就是怎么样探索盈利的模式。就像苹果一样的,苹果不就是靠这个赚钱吗?

  记者:就智能电视来讲,APP是很关键的东西。现在面临的问题是,APP里面的东西太少了,以现阶段来讲,装APP电视来看,他可能做视频,让它做人机互动游戏可能会少一点,也不可能在电视上做微博和人人网,它应用的界面或者私密性毕竟跟手机有一定的区别。现阶段做视频更多一点,但是视频还要面临牌照或者其他的问题。就是说,在您看来,现阶段APP内容向哪个方向发展才能确实推动智能电视内容的建设?TCL的APP都是自己做的吗?

  赵樊庆:我们有跟第三方合作的。关键是APP的受欢迎程度,数量当然越多越好,但是并不取决于数量,而是取决于你的APP对消费者是不是愿意用、想用,能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新的感受。

  记者:现在没有一个很好的APP在电视上让大家感觉在手机上运用得这么顺手?

  赵樊庆:这个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手机上已经比较成熟,手机发展比电视的时间要长。二是手机跟电视的交互方式不一样,手机直接触摸,电视得通过遥控器。不是说你得不到玩游戏的乐趣,而是你得适应。我们把手机的东西跟电视整体形成互动之后,手机就是可以控制的。手机上怎么玩,电视上可能就给你显示出更好的体验效果。在这些上面,有一些应用可以借助这样的方式。

  记者:智能电视的发展会不会对遥控器做更大的改变?

  赵樊庆:会。

  记者:对遥控器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赵樊庆:绝对不是传统的按键式的。在今后更长远的时间来看,传统的遥控器会改变另外一种形式,绝对不是现在的这种123456789的形式。

  记者:我看到海尔的遥控器是两面的,这面是普通的,另外一面是像键盘一样,而且有触屏。

  赵樊庆:我们也有。这种新型的人机交互方式是我们所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从创新的角度来讲,企业创新的空间也是蛮大的,包括提供的多屏互动、互联互通都是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自己内部也在开展触摸型的、指向型的、手势型的研究,这些技术已经逐渐地在我们的产品中用。包括手势识别,手势这一部分在一些游戏里面它的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记者:我打过乒乓球。

  赵樊庆:你手上是不是要盖一个东西?

  记者:没有,直接挥就可以。

  赵樊庆:这个效果就是希望达到的,以前手上要拿着一个东西,现在就不用了,而且现在慢慢地还有挥的力度大小。我们有一个游戏,就是搞拳击,力量的大小打到位置的准确程度运用到电视上,我相信遥控器就可以不存在了。

  记者:您说的打拳击,我看到有人在做。

  赵樊庆:这里还有一个成本的问题,我说的手势识别,就是随便你拿一个USB的口接上去就可以,不需要增加很高昂的成本才能体验到。

  记者:以后的电视不再只是电视,手机也不再只是手机。

  赵樊庆:这种融合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记者:像我们刚刚提到的人机互动的东西,实现的功能还是取决于芯片吗?

  赵樊庆:芯片肯定要支持,要够这个处理能力。要有实现它的技术,硬件支持的做不出来也不可以。大家都可以做出这个技术。但是使用的感受不一样,你如果能做得更好、更容易被消费者掌握,这些就是各个企业之间的持续,这个需要做用户体验和用户研究。

  记者:刚刚说到在智能电视这一块,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您说其实差距并不大。但是举的例子是谷歌或者苹果,那如果是TCL、创维、海信这样的跟三星、LG、索尼这样的产品比,这个差距怎样?

  赵樊庆:我没有感受到非常明显的差距,这个状况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在互联网时代就没有那么明显的差距。早先我们确实不如他们,我们模拟电视的处理能力、芯片的技术确实不如人家,这个时候我们是有差距的。但是慢慢地这个差距已经在缩小、缩小。要说现在还有多么明显的差距,不是这样的。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