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国际视野>市场分析> 大摩:半导体业将在Q4迎来上升循环

大摩:半导体业将在Q4迎来上升循环

作者: 时间:2023-07-11 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 收藏

(大摩)发布大中华报告指出,目前产业已在 U 型复苏的底部,今年第四季度(Q4)有望开启下一个上升循环,主要是受惠于两大长期驱动力,一是科技通货紧缩,一是人工智能(AI)带动需求。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202307/448513.htm

报告指出,虽然下半年复苏疲弱已是市场共识,但晶圆代工厂产能利用率(供应)削减,下半年将很快耗尽库存。 依历史经验,库存天数减少,是股价上扬的强烈信号。

报告指出,推动半导体需求有两大驱动力,一是科技通缩,即价格弹性,电视及智能手机降价将刺激需求; 一是科技扩散,例如 AI。 未来需求比供应更难以预测,形成投资阻力,但大摩对于 AI 带动的长期半导体增长很有信心。

目前,已可见到长期周期复苏,大摩将大中华半导体的整体产业评等提升到「有吸引力」,建议投资人不要只注意 2023 年的下滑趋势,而要放眼于 2024 年的上升周期。 除了少数受结构性问题干扰的公司以外,大多数亚太半导体公司明年的营收有望年增长 10% 或以上,营业利益率同步改善。

大摩以明年预估获利来估算,晶圆代工业有望享有 2.2 倍的股价净值比、14% 的股东权益报酬率(ROE); IC 设计业则是 34 倍的市盈率、76% 的每股税后纯益(EPS)成长率。

过去两周来,大摩看到 AI 用 GPU 及 AI 特殊应用 IC(ASIC)的急单,上修相关台厂的获利预估,重申对于台积电、世芯-KY、创意、京元电子「优于大盘」的投资评等,首选台积电。 大摩对信骅从劣于大盘调升到「中性」,因 CPU 服务器的云端资本支出虽然疲弱,但只是周期性现象,而非结构因素。

大摩同时调升半导体后段制造商评价,将日月光投控从「中性」调高到「优于大盘」,重申对联电及智原的「优于大盘」评等,且调升目标价,联电从 53 元新台币调到 55 元,智原从 215 元调到 268 元。 在智能手机方面,大摩建议精选持股,以参与智能手机半导体族群触底。

不过,大摩对联发科、硅力-KY 及世界先进则评为「劣于大盘」,持续面临来自于高通、德仪的结构性竞争,Q3 财报可能不如预期。

SIA:全球芯片销售连续 3 个月增长

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6 日表示,全球 5 月芯片销售比去年同期下滑 21.1%,降至 407 亿美元,但环比增长了 1.7%,为连续第 3 个月增长,成为芯片业景气触底的最新迹象。

SIA 执行长纽佛表示,尽管半导体市场相较于 2022 年仍显疲软,但全球半导体销售在 5 月连续 3 个月月比上扬,引发景气有望在下半年回升的乐观期望。 这项数据由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WSTS)汇编,为 3 个月移动均值。

而且,5 月所有地区的半导体销售环比都在增长,中国大陆增加 3.9%,欧洲攀升 2%,亚太/其它地区增长 1.3%,日本攀增 0.4%,美洲也微增 0.1%。 以年比来看,欧洲上扬 5.9%,日本下滑 5.5%,美洲减少 22.6%,亚太/其它地区减退 23%,中国大陆锐减 29.5%。SIA 运用 WSTS 的预测数据预估,今年全球芯片销售将下滑 10.3%,但明年将增长 11.9%。

芯片业驶向复苏

瑞信证券指出,半导体景气复苏之余,仍面临终端需求疲软和通膨等因素干扰,可说是踩着煞车驶向复苏,行情反弹至今,后市仍有上行空间。

瑞信表示,各半导体次产业景气走势与相关业者预期相符,率先衰退的领域可望先行复苏。 其中,驱动 IC 低点落在去年第四季度,个人电脑和非苹 IC 设计谷底应会落在今年首季,云端及服务器零组件则将自今年第二季度初开始落底,以台积电为主的晶圆代工也将自第二季度起止稳,存储器景气也可望于随后跟上。

就多数 IC 设计业者来看,营收由高点滑落三至五成后,已降至相对低点,之后迎来传统旺季,有助铺展未来两季营运的复苏之路。

瑞信预期,泛消费性 IC 设计业者营运可望在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有所增长; 然而,目前芯片库存水位仍高,且总体经济景气尚在后周期循环,终端需求低迷,抑制业者提前建立库存需求,使初期的复苏力道将相对温和。

就各应用来看,随超大型规模企业持续调整库存,云端相关组件如内存、载板、IC 设计等需求有限,需求滑落程度较服务器 ODM 严峻; 供应给主流产品的 ABF 已不再紧俏; 内存价格仍低,美光、南亚科等相关业者毛利率持续承压。

服务器 ODM 出货修正程度有限,今年以来云端需求仅增长 5%-10%,显示库存变化对相关供应链的影响程度高于需求修正的冲击。

就半导体价格来看,晶圆代工和后端供应链价格目前维持稳定,IC 设计受晶圆代工价格影响,但已通过控制营运费用维持毛利率。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