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汽车电子>市场分析> 3月份中国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长6%,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0%

3月份中国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长6%,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0%

—— 预测与分析亮点
作者:Abby Chun Tu Principal Research Analyst 时间:2024-04-15 来源:S&P Global Mobility[标普全球汽车 收藏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202404/457643.htm

意义:

3月份,在中国大陆乘用车市场的销售份额达到了创纪录水平。上个月,占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的42%,从2月份受春节假期影响而放缓的局面中反弹。不过,由于传统燃油车销量下滑,3月份整体乘用车市场增速明显放缓,同比增长6%。

展望:

第二季度,中国大陆新车市场的销售增长将继续受到消费者支出不温不火以及车价波动加剧的拖累。不过,地方政府推出的旧车置换补贴以及放宽对新车最低首付的规定,将有助于吸引新车购买者进入市场。然而,有关部门仍需要解决消费者对低线城市快速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的担忧,这一问题阻碍了电动汽车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普及。

根据全国乘联会(CPCA)发布的数据,3月份中国大陆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长6%,达到169万辆。与受春节假期影响的2月份销量相比,3月份乘用车销量环比大幅增长52.8%。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长13.1%,达到483万辆。


1713185756829675.jpg

Source:Getty Images


3月份,中国大陆(NEV)销量继续增长。根据全国乘联会的数据,包括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增程式电动汽车(REEV)在内的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长25.9%,达到70.9万辆。3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整体乘用车销量的比例达到41.6%,较2023年同期的34%进一步增长。由于国产汽车品牌覆盖了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全面车型,国产品牌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超过了63%。相比之下,包括美国和德国品牌在内的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中新能源汽车的占比仅为4.5%。

从动力系统类型来看,3月份纯电动汽车(BEV)零售销量同比增长10.5%,达到42.8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销量同比增长75%,至28.1万辆。2024年第一季度,纯电动汽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长14.7%,达到102.6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长75.6%,达到74.2万辆。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同比增长34.3%,达到177万辆。

从汽车制造商的表现来看,3月份比亚迪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第一,同比增长35.4%,达到26万辆。一汽大众(VW)和吉利汽车分别以14.1万辆和11.4万辆的销量位列销售前十的第二和第三位。长安汽车和上汽大众以10.4万辆和8.7万辆的销量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位,同比增幅分别达到了11.2%和3.9%。排名位列第六的奇瑞汽车3月份零售销量同比增长63%,达到7.5万辆。排名第七的特斯拉,其3月份零售销量同比下降18.6%,至6.2万辆。北京奔驰、一汽丰田和上汽通用汽车分别以6.1万辆、5.8万辆和5.8万辆的销量位居销量排名第八至第十名。不过,一汽丰田和上汽通用的销量在3月份均出现下滑,同比分别下滑了7.2%和11.5%。

分析观点深度解析

3月份,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大陆乘用车市场的销售份额达到了创纪录水平。上个月,新能源汽车占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的42%,从2月份受春节假期影响而放缓的局面中反弹。不过,由于传统燃油车销量下滑,3月份整体乘用车市场增速明显放缓,同比增长6%。市场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继续给包括上汽通用和一汽丰田在内的全球汽车制造商的合资企业带来挑战。第二季度,中国大陆新车市场的销售增长将继续受到消费者支出不温不火以及车价波动加剧的拖累。不过,地方政府推出的旧车置换补贴以及放宽对新车最低首付的规定,将有助于吸引新车购买者进入市场。然而,有关部门仍需要解决消费者对低线城市快速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的担忧,这一问题阻碍了电动汽车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普及。

今年第一季度,汽车制造商(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继续面临新产品的定价压力。例如,小米汽车表示,在确定首款电动汽车SU7的定价时考虑了很多因素。该公司首席执行官雷军表示,鉴于小米是汽车行业的新人,该公司并不指望其首款汽车在目前的价格点实现盈利。小米最终将SU7的起售价定为人民币215,900元(约合29,850美元),比其主要竞争对手特斯拉Model 3便宜了3万元(13%左右)。这一定价行为有助于小米积累订单量;不过这也引发了消费者对新款电动汽车价格继续下降的预期。

本文内容来自S&P Global Mobility[标普全球汽车]收费内容

文章版权归微信平台S&P Global Mobility[标普全球汽车]所有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