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模拟技术>设计应用>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基于频率法的串联校正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基于频率法的串联校正设计

作者: 时间:2012-03-17 来源:网络 收藏
有可能使系统获得足够大的相位裕量。由此可见,迟后校正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使系统同时满足动态和静态性能的要求。

不难看出,迟后校正的不足之处是: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ωc会减小,频带变窄,瞬态响应速度变慢;同时,在剪切频率ωc处,迟后校正网络会产生一定的相角迟后量。为此,应尽可能地减少迟后角。理论上可选取 的两个转折频率ω1、ω2
ωc越小越好,但考虑到物理实现上的可行性,一般取ω2=1/T=ωc/5 ~ωc/10为宜。

根据上述分析,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迟后校正的一般步骤为:

1)根据给定静态误差系数的要求,计算系统的开环增益K。并画出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求出相应的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

2)在已作出的相频曲线上寻找一个频率点,要求在该点处的开环频率特性的相角为:φ=-180°+γ+ε

以这一频率作为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ωc 。上式中,γ为系统所要求的相位裕量,ε是补偿因迟后网络的引入而在剪切频率ωc处产生的相位迟后量,工程上可取
ε=5°-10°。

3)设未校正系统在处ωc的幅值等于20lgβ,据此确定迟后网络的β值。据此可保证在剪切频率ωc处,校正后开环系统的幅值为0。

4)选择迟后校正网络中的一个转折频率ω2=1/T=ωc/5 ~ωc/10,则另一个转折频率为ω1=1/βT 。

5)画出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并求出校正后系统的相位裕量。校核设计指标,如果不满足要求,则可通过改变T值,重新设计迟后校正网络。


例6—2 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